close

關於茶之二三事,......好朋友的茶就是好茶;圖片攝於南投縣信義鄉沙里仙茶園~102年春茶茶樹。



關於茶之二三事


壹、前言


一、茶樹之鮮葉中含有二種物質:


(一)為無色的物質,叫做茶多酚。


(二)為生物催化劑,叫做多酚氧化酶,亦即氧化酵素。這種酶在高溫下會失去活性。


二、在正常狀態下,二者分開存在鮮葉裡面不會引起發酵。


三、發酵的原理:鮮葉經過揉捻<紅茶>或做菁<烏龍茶>的工序,使葉子的細胞破損,茶多酚接觸到酶,在酶的催化下產生的氧化作用。


四、發酵的結果會使茶葉從原來的碧綠色漸漸轉變成銅紅色,發酵的程度越高茶葉的顏色越紅。


五、在發酵過程中,還會產生馥郁芬芳的花香和水果的甜香,以及獨特的甘醇滋味。


貳、茶的製茶工序


採菁→日光萎凋→靜置與攪拌→炒菁→揉捻與布球揉捻→乾燥→撿枝→烘培。


一、採菁


(一)即採茶樹的鮮葉。


(二)早菁:早上10:00前採的茶菁。露水未乾,含水量較高。


(三)午菁:介於10:00~15:00間所採的茶菁,其所製之茶品質最好。


(四)晚菁:下午15:00後採的茶菁。茶樹根部分水分已上湧,加上霧氣重,含水量亦高。


(五)一般而言早菁、晚菁所製之茶難有高揚的香氣與甘醇滋味。


二、日光萎凋


(一)又稱「曬菁」,茶農則稱為「退菁」。即蒸發部分水分也帶走菁臭,使葉質變軟,葉中多種物質開始產生變化。


(二)日光萎凋的過程,與烏龍茶香氣的形成及能否產生醇厚滋味關係密切。


三、靜置與攪拌


(一)又稱「做菁」,是使烏龍茶「綠葉紅鑲邊」的特殊技藝。


(二)走水:即日光萎凋後,「靜置à翻動à攪拌à靜置à翻動à攪拌」如此反覆交替的動作,目的在使枝梗、葉脈、葉肉間的水分流動、均勻散發。


(三)走水程度不夠,則茶菁臭氣消退不足,而香氣淡薄、滋味苦澀。


(四)攪拌的動作俗稱「浪菁」


四、炒菁


(一)亦稱「殺菁」。目的在制止茶菁繼續發酵。


(二)利用高溫破壞茶菁中的酶,使酶失去活性制止茶多酚繼續氧化而停止發酵。


(三)炒菁過程中所產生的熱化學作用,有助於烏龍茶特有香氣的形成。


五、揉捻與布球揉捻


(一)炒菁後,迅速放入揉捻機中整形,反覆搓揉使茶菁由片形變成捲曲的條形。【若此時即予以乾燥處理,即是包種茶之毛茶】


(二)烏龍茶與鐵觀音則是在揉捻初乾後,再以布球揉捻的工序,使形成球形或半球形。


六、乾燥


(一)利用高溫制止炒菁後殘留的酵素活性,使其不再發酵而予以固定茶葉的品質。


(二)一般茶葉的含水量皆降至4%以下,烏龍茶則只有2%~3%,故「香久益清、味久益醇。」


(三)初製茶亦稱「毛茶」,完成二次乾燥的茶葉,即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初製工序。


七、撿枝


(一)即把毛茶的枝梗、老葉、黃片及其他雜物揀去。


(二)以前皆為人工檢枝,較費工耗時,現在則採自動化檢枝。


八、烘培


(一)製茶的烘培技術十分講究,得法則可提升香氣與滋味,去除菁臭氣與苦澀味。


(二)茶的烘培工序道數多,技術要求高、變化多端、奧妙無窮。


參、泡茶三要素


一、茶葉量、水溫、時間,是泡茶三個變化的要素。


二、其中水溫更是泡好茶的關鍵要素,配合茶葉量的增減、浸泡時間的長短,可以變化出許許多多不同的風味來。【陸羽茶經】:其沸如魚目,微有聲,為一沸;緣邊如湧泉連珠,為二沸;騰波鼓浪,為三沸。已上老水,不可食也,三沸過後的水就煮過頭了。


三、除此三要素外,茶葉的水準、茶具的選擇、泡茶用水及個人口味的喜好,也都會影響一杯茶湯的風味。


肆、結語


「茶葉」好比是樂譜,「茶具」亦如樂器,而「茶主人」則似演奏家了。茶味總是隨著主人的詮釋而變化著,由於茶主人的口味與手法不同,而展露出不同的風韻;而可以肯定是「好朋友的茶,一定是好茶」,歡喜與有緣的朋友一起來品茗。


∞取材自解致璋著「清香流動─品茶的遊戲」一書。


∞彙整者:山羊家族蔡羊2013.03.31


∞文段編修:山羊家族鹿羊2013.05.04


1.採茶菁(10:40為午茶)


2.日光萎凋(室外優於室內)


3.靜置


4.炒青後的布球揉捻


▼布球揉捻



▼布球揉捻前置作業


▼布球揉捻


5.布球揉捻製程~重複3-4次


6.乾燥


7.撿枝


8.烘培(完成製茶作業,係日夜無休,一氣呵成)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鹿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